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Stray dogs 郊遊 / 2013 / 台灣 / 導演:蔡明亮


        2013年,蔡明亮再次扮演說書人,甚至道來李康生的故事,延續一個低下階層的人寂寞的一生。蔡明亮自從認識了李康生,他的作品明顯的就是李康生的成長故事。兩人從二十多年前的《青少年哪托》開始合作,在2013年,他們兩人享受慢慢老去的時光,而《郊遊》就是描述一個人慢慢變老的過程。
要分析蔡明亮的電影是困難的,他的十套電影環環相扣,是李康生的一部傳記。從1992年《青少年哪托》的少年迷茫、1997年《河流》的家庭崩潰、2001年《你那邊幾點》的人的疏離、2004年《天邊一朵雲》的激情與真愛、2006年的《黑眼圈》的漂泊,去到2013年的《郊遊》,李康生和陳湘琪在《天邊一朵雲》的激情已漸逝去;身為人父的李康生,也許能感受到在《河流》裏家庭的疏離。蔡明亮透過十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城市的生活是如此寂寞,人的感情在城市裏是如此微不足道。
電影《郊遊》起始便需留意的一點是英文片名,並非直接能譯作「郊遊」的”A Day of Out” 或是”Hiking”,而是”Stray Dogs”,意即是「流浪狗們」。李康生飾演一名在街邊拿著廣告牌的低下階層人士,住在荒野的一個廢墟裏。妻子楊貴媚從電影開場一幕已經以梳頭打扮拋下了分居的引子,遺下兒子和女兒予小康獨自照顧。在社會邊緣掙扎是李康生的生活寫照,每天站在馬路旁舉起廣告牌,被馬路上呼嘯而過的行車夾雜無情的雨水吹得東歪西倒,毫無表情地充當著廉價勞工。這似乎是蔡導對自己的一種嘲弄,地產廣告牌象徵著自己的電影,直行直過的行車就如不懂欣賞自己電影的觀眾,只有少數買他帳的看官,才是他繼續拍電影的依靠。當然也有同行已經熬不住這樣的生活,不幹了,這是一個對台灣現今電影工業已幾乎完全走向主流娛樂化的諷刺。經過一天的疲於謀生,肚子餓便與兒女坐在街邊吃飯,這時英文片名”Stray Dogs” 的用意就發揮了出來,三口子吃飯的場面,甚至小康獨個兒對著鏡頭啃食雞腿飯,就像在街邊拾到食物的流浪狗般。每人暫時忘卻流落世界的艱苦,一家人坐下吃飯本應是一個溫馨的場面,卻讓人看得難受。小康工作中途找到一片小林小解,以及兒女每天並非像辛辛學子般上學讀書,而是終日在超級市場流連繞著試食區醫肚,這些也是另一個野狗生活的呈現方式。他內心的寂寞無從發泄,只好在沉悶的工作中,高歌一曲岳飛的《滿江紅》,在語無論次中感嘆時不與我的人生慨嘆。大概是兒女掛念母親,他們在床上用高麗菜製造了一個假女人,正好小康喝得酩酊大醉,一觸即發懷在心底裏的寂寞和怨恨。他輕輕吻著高麗菜,再把高麗菜狠狠地撕碎吃掉,有如《滿江紅》作者岳飛氣吞天下的氣勢,發洩過後卻又不能不回到空虛孤獨,在床上抱住已成碎片的高麗菜痛哭。
母親畢竟惦掛著兒女,有時候也會偷偷地回到廢墟看望他們,在這裏我們看到愛即使消失了還是會有甚麼留下來,連繫著他們一家人。暴風雨快要來到,暗示了情感即將受到極大的衝擊。蔡明亮再一次施展他運用水的象微能力,以一場暴風雨刻劃李康生和妻子感情的缺堤。妻子在樹後鑽出,緊緊抱著兒女,把李康生一腳踢到小船上。小船在河上飄,雨水刮打眾人的臉,感情好像從來沒有定居處,漂泊一生。在《你那邊幾點》,漂泊的是旅行箱、在《黑眼圈》,漂泊的是三人的寂寞,想不到來到人生的這個階段,李康生還在漂泊中。
多年的夫妻情,總有漫長的記憶,發生過感情的雙方總不能夠完全忘記對方。暴風雨後,一家人在黑暗的房間為李康生慶生。那場戲,背景是黑暗的,兒女點燃了生日蠟燭,李康生卻想不到許甚麼生日願望。他吹熄了生日蠟燭,一切又回到黑暗。小康作為父親卻始終在家中沒有佔過一席位︰他洗澡浸浴是獨個兒;一天辛勞後本應是兒女盡孝心為父親按摩,小康卻只能坐在電動按摩椅聽著妻兒的功課輔導,即使兒子的在作文題目「郊遊」寫不出什麼來,也沒去理會父親;想要喝口酒輕鬆一下,卻要弄得偷偷摸摸;妻子陳湘琪在家中看見丈夫也像看見陌生人般嚇著。小康在家庭中可有可無的地位在一個場景中被無限放大。晚上,女兒問媽媽為甚麼房子那麼多裂痕,母親告訴女兒:「人老了就會有皺紋,房子老了就會有裂痕。很久以前,這裏下了一場好大的雨,水都滲進了房子,所以房子很傷心,留下了很多裂縫。」女兒好奇地問:「但我看不到屋裏有水啊?」母親若有所思地回答:「都已經乾了。」
結尾,李康生和陳湘琪廢墟前的一幅壁畫,沒有說話。壁畫是還是殖民地的十九世紀台灣,一切都是那樣樸素自然。兩人望著它,不知在想著甚麼,隨時間流過,並讓一個長鏡頭,細膩地凝視他們的感情如何製造眼睙,眼淚又如何變乾。十多分鐘的長鏡頭,大概也暗示了人的一生,呼應了房子的故事。最後一個鏡頭,李康生擁抱陳湘琪不得要領,只能目送妻子漠然的離去,李康生喝喝酒,把瓶子扔到地上,離開。人去樓空,不論過去的激情還是現在的寂寞都不再重要。人的一生還有很多事情還沒參透就死亡,只有故事留下來。
《郊遊》裡面小康妻子的角色是由楊貴媚、陸奕靜和陳湘琪三人分飾,甚至連高麗菜也可算是分飾的演員之一。陳、楊、陸三人在年紀上的差別都代表了妻子這個角色與小康的不同婚姻階段。拋棄兒女的楊和抓回兒女的陸自然是代表了現在,相對而言較年輕的陳就是小康對過去圓滿家庭的回憶和挽回婚姻兒女的幻想。而且片中疏離的人物關係處處可見,閒話家常貌似溫馨的對白其實形同虛設,只是一個小康被妻兒背叛後的孤獨和絕望感再次放大的有利條件。還有電影中幾乎沒有一幢完整的建築物,在靜止凝固的鏡頭下這些爛尾樓和廢墟呈現的蒼茫和荒涼有膨漲之感。
基本上,《郊遊》還是蔡明亮一貫的風格,要明白《郊遊》首先就是要了解蔡明亮在過去作品裏的一些常用意象。對初次接觸蔡明亮作品的朋友,最大的困難便是要明白蔡明亮的一些慣常用象徵。
一‧水。它在蔡明亮的鏡頭裏總是骯髒的,城市裏的水窪是經常出現的意象,而《河流》裏骯髒的河就是最明顯的象徵。水象徵了真摯、簡單、純樸的感情,但水在這個城市裏總是被浪費,如在《天邊一朵雲》就是這樣。《郊遊》裏的暴風雨象徵了感情的缺堤,影片從開頭就暗示暴風雨的到來,可謂高招,而結尾暴風雨停了下來,陽光透過缺口照進廢墟,似要再一次蒸發雨水,蒸發感情。
二‧電影有大量的性暗示。在這個城市裏,孤單寂寞隨處可見,而為了抵抗寂寞,人往往選擇用性愛的方法解決。但是,《郊遊》的性暗示相比以往作品明顯較少,只有開頭的草叢、小船和隧道,因為李康生和陸奕靜都老了,性對長了年紀的人來說是奢侈品,且性慾也沒有年輕時旺盛。在年輕的時候,人覺得不愉快可以從感情上得到慰藉,但人大了,感情沒有著落,同時又要照顧兒女,工作也毫無樂趣可言,心中的壓抑更加無從發泄。想起在《天邊一朵雲》西瓜充滿了水份,但在《郊遊》裏的高麗菜根本就是乾的,濕潤的只有李康生的唾液。李康生在這場戲,先吻一吻高麗菜,再把它捏碎吃掉,到這裏,觀眾才發覺愛與恨是一對連體嬰,不分彼此。
三‧長鏡頭。蔡明亮的長鏡頭就是他的生活哲學。「生活節奏太快了,看電影,就應該享受慢的過程」、「慢是很美的、慢慢老去是很美的,這是生命的過程」。以長鏡頭暗喻生命時間,匈牙利大導演貝拉塔爾,希臘大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相信也有同樣想法。相比起荷里活的快剪鏡頭,蔡明亮對香港觀眾來說其實極不討好,因為香港人較少感受慢的價值。蔡明亮的導演手法同樣也充滿生活哲學。今回《郊遊》一反蔡導慣常使用的菲林攝影,而用上了數碼攝製,使蔡導可以不用再顧慮他的長鏡頭會令菲林何時用光,放心地讓鏡頭對準小康和其他演員的特寫表演。在《青少年哪吒》,即使蔡明亮經常即興拍攝,還是有一定的劇本,但到了《郊遊》,劇本已經是剩餘簡單幾句,李康生都懶得看劇本了,蔡明亮也沒有規定李康生怎樣演,他任由演員以本性探索角色,不以設計過的對白規限演員的本性表演,「現在我發現我拍我的演員,就像是看著小孩自己在玩耍。」李康生在蔡明亮電影裏,總是以真名出現,而李康生大概也是在演自己,爐火純青的演技加上本性演出,使蔡明亮的作品別樹一格,感情真摯。
四‧蔡明亮非常關心和經常思考人的價值,而他亦把鏡頭對準了社會上一些低下階層的人。在《青少年哪托》是小混混,在《天邊一朵雲》是色情電影演員、在《黑眼圈》是外來勞工,在《郊遊》裏是在街邊舉廣告牌的人。十年前,蔡明亮關心這群在街邊舉廣告牌的人,覺得那是一份苦悶的工作,於是他親身去訪問他們,嘗試去明白他們心裏的想法。《郊遊》裏李康生高歌《滿江紅》一幕,正表現了該群感到生活苦悶的人,他們精神受到折磨,只能自言自語和唱歌抒發自己的情緒和被壓抑的感情。事業上的壓抑和感情上的壓制都無從釋放,李康生像一個球那樣被命運拋來拋去,一首《滿江紅》又如何能緩解內心的苦悶呢?
《郊遊》裏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象徵,如妻子的潔癖,暗示了對像流浪狗般的李康生感到嫌惡。在《天邊一朵雲》象徵性愛的西瓜可以遍怖全身,再《郊遊》就變成了一瓶清除臭味的除臭噴霧劑;在廢墟裏,狗的名字是李登輝,蔣介石的相架也破了,廢墟裏是台灣舊風光的壁畫,蔡明亮對現今的台灣政治表明了失望的態度。《郊遊》是一個非常有內涵的電影文本,值得大家一看再看。
Lorraine & HinNie


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Paradise: Faith天堂三部曲之信 / 2012 / 奧地利 / 導演:伍爾瑞克賽德厰Ulrich Seidl

          天堂三部曲,導演為信、望、愛各拍了一齣電影,開門見山的探討了人類的三個永恆追求:愛、信仰、希望。
 
導演Ulrich Seidl的標誌是對生活冰冷的凝視,他的鏡頭總是不怎麼移動,似乎在告訴觀眾生活的沉悶性。天堂三部曲之信故事講述女主角安妮是一名基督教徒,非常熱衷傳福音、熱愛唱聖詩、隨身帶聖水;安妮的丈夫是一名穆斯林的教徒,夫妻之間沒有感情交流。影片不是情節導向,而是隨著生活的節奏流動,緩慢而叫人窒息。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女主角安妮對神的敬畏,她一邊向耶穌祈禱,一邊鞭打自己。沒有配樂的襯托,皮鞭的聲音格外響亮。一個鏡頭,導演鮮明地刻劃了安妮的性格:強迫症、執著、傳統,也許還有精神上的潔癖。接著全白色的鏡頭,除了說明安妮是一名護士,同時也說明了安妮精神上的潔癖,而病人乾癟的身軀對應了安妮對性的恐懼。開頭充擊視覺的畫面點到即止,接下來就是安妮生活的片段,兩者有強烈的對比。
 
Ulrich Seidl很擅長描寫人內心的予盾,而角色不用說一句話。影片的前半段沒有解釋安妮鞭打自己的原因,但很用力的刻畫了安妮對信仰的執著,如她會隨身帶著聖水到處噴,也會送聖母瑪利亞像給不認識的人。她特地放假為了傳福音,並逐家逐戶宣揚神的愛。影片中甚至出現安妮對耶穌有性幻想的象徵,如安娜睡覺時擁抱著十字架,把它放進被窩裏。

一個對信仰如此執著的人有怎樣的心理?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補償心態。簡單來說,以現實作例子,一個屢次在愛情上遭遇不幸的人,往往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反之亦然。人作為一個個體,需要有值得依賴的地方,不論它是一個人、一種物件或是一種觀念。一般人通常會有幾個值得依賴的東西,但如果生活中沒有甚麼值得依賴,那麼原本分散的依賴將會集中在一種東西,導致生活中的失衡。依照這種思路,一名對精神生活如此執著的人,也許對現實生活感到無助。
 
安妮就是這樣人,她的傳教方式有一種自我犠牲的態度,包括精神、時間和肉體。從她和丈夫的相處,可以看出她很少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種性格在影片尾段她和丈夫爭執時更加明顯。「把自我消滅、拯救世人」這句話很適合形容安妮,而這種態度與其說是原於理想或理念,倒不如說更像是沿於自卑和防衛心態。影片沒有告訴觀眾她自衛心理的明確起因,觀眾只能從影片的蛛絲馬跡推測。不得不提的是這是導演一貫的風格,是否喜歡因應個人,始終生活有時候總是難以解釋,個人認為這種手法很有生活感。因為導演的定鏡頭,影片塑造了一種透不過氣來的生活殘忍感,沒有配樂,只有間中的雜聲,像是把生活中瑣碎的部分挪開,要人直視生活的本質。
 
這種手法其實挺配合安妮的性格,特別是在一幕,安妮在公園裏遇到十多個男女群交,當時是黑夜,群交的人沒有留意到安妮。安妮對性有潔癖,影片簡單而有力地描寫了安妮驚慌失措的情緒,細心的觀眾也可以發現這幾個鏡頭與之前的鏡頭的對比──白色和黑色的對比,白色為安妮的表象,黑色為安妮的內心。此外,導演在安妮回家後立刻剪到安妮洗澡一幕,更突顯了她的潔癖,而這鏡頭的乾淨俐落相比起之前的緩慢的節奏,為影片打了一支強心針。
 
故事的中段導演開始強調夫妻之間的關係,兩人的寓所有很多宗教物件,包括基督教的和穆斯林的。儘管兩人相處在一起,但彼此都感到對方的宗教物件有點礙眼。夫妻不吵架的時候家是平靜的,一吵架這些宗教物件便變成為發泄的對象。教義的衝突和感情的衝突可以從兩人禱告的畫面領悟。兩人的禱告場景都是獨自一人在室內,象徵了宗教的排外性和兩人的隔膜。故事曾暗示兩人關係的急轉直落原於很久以前的一場車禍,生活帶來的衝擊改變了兩人對生活的看法,過去的生活一去不返。此影片上映時曾受到宗教人士的杯葛,原因之一是導演將宗教與逃避主義劃上等號,雖然導演沒有反宗教,但對宗教的迷信導致生活的扭曲卻是影片的一大主題。
 
演員方面,Ulrich Seidl喜歡專業演員和非專業演員混用,當中安妮是專業演員,她的丈夫是非專業演員,而他的丈夫演得出奇地好,成功地演繹了一個殘障、對生活沒有希望但對妻子仍懷有愛意的老男人。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天堂三部曲裏的女人都是中年且身材走樣,這種連自己身體都無法控制的意象殘忍地描繪了生活的冷酷無情和人類生命力漸減退的痛苦。
 
說起這位奧地利導演,他的風格或許會使人想起令一個風格差不多的導演──Michael Haneke,兩人的鏡頭同樣冰冷,且都是奧地利藉導演。奧地利曾是德國領土,也許德國工業式的冰冷和理性大大影響了奧地利的電影,從而使奧地利導演對現實有一種赤裸裸的分析態度。而在奧地利大部分人都信奉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許影片中的衝突是現實中經常發生的事。
 
Lorraine

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

Gravity 引力邊緣 / 2013 / 美國 / 英國 / 導演: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ón

         荷里活災難片近年有明顯的審美疲勞,特技的濫用與題材的重覆,導致災難片找不到新的出路。《Gravity》嘗試在荷里活的套路下玩出新花款,整體來說是成功的。說起太空災難片,《阿波羅13號》、《絕世天劫》都是經典之作,它們運用特技強調災難的嚴重性,在災難裏逼使人真情流露,成為太空災難片的劇情套路。《Gravity》基本上沒有走出這個框格,但特別的拍攝手法、極簡主義的構圖和明顯的政治意識,為《Gravity》增加了不少亮點。

       Gravity》故事簡單,George Clooney Sandra Bullock在美國太空站執行任務,過程中被俄國的衛星碎片擊中,漂流於太空。絕望中,兩人想方設法回地球,最後只有Sandra Bullock存活。《Gravity》在故事上可說的不多,都是套路,反而拍攝技巧和政治意識卻值得一談。

        近年美國電影諷刺俄國已成潮流,簡直不放俄國在眼內,大概是為了報斯諾登事件和敍利亞生化武器事件的仇,不得不出盡火力,例如《Kick-ass 2》的Mother Russia就是Mother fucker的諧音。同樣,《Gravity》的始作俑者也是俄國。俄國放導彈炸毀一個自國棄用衛星,衛星碎片向美國太空站和中國太空站飛去,暗含了美國對俄國的不滿。美國和中國的象徵則比較有趣。例如在逃生過程中,美國太空站被碎片擊中崩解,提醒觀眾美國的國勢漸弱與俄國搞小動作有關;後來Sandra Bullock抵達國際太空站,情怳依然嚴峻。國際太空站在歷史上是九十年代以美俄為主的太空合作項目,它的破碎象徵了美俄合作的不可能。在絕望之際,中國太空站是Sandra Bullock唯一的救生索。中國太空站在象徵上可以分三個層次:一‧中國太空站在俄國的衛星碎片下也自身難保,是美國在提醒中國小心俄國;二‧Sandra Bullock操控中國太空站逃生,但儀器全是中文介面,緊急關頭她單憑在美國太空站的經驗和直覺成功逃脫。中國太空站和美國太空站儀器上的相似,象徵了中國與美國有相似之處,是合作的好夥伴;三‧在細節上,中國太空站有一塊乒乓球拍,暗示中美乒乓外交的歷史,強調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中國太空站控制台上的佛像也是有趣的暗示:中美文化儘管不同,但合作不是問題。

        影片後段Sandra Bullock從國際太空站逃出,但太空艙沒有燃料,Sandra Bullock在絕望之際接收到來自地球的頻道,卻是一個無聊人和他的狗在吠。她精神崩潰,開始扮狗叫,象徵了美國像狗一樣的處境。此時,已死去的George Clooney出現,拯救了決定自殺的Sandra Bullock,使Sandra Bullock發現新的逃生方法。Sandra Bullock醒來後,發現這是幻覺,George Clooney確實已死了,但她找到新的逃生方法。這段是點題用的劇情,其中「下降等於上升」,其實勸喻美國不要再以己為尊,應謙遜與中國合作。

       Gravity》在構圖上有巧妙的思維,它靈活地運用太空的黑色作背景,大量使用極簡主義構圖,靠景深交代故事,光暗呈現出來的絕望恰到好處。

        自從李安的《少年PI奇幻之旅》開創了3D電影語言,電影界非常希望探索3D電影的更多可能性,如香港的徐克就嘗試以3D拍攝武俠片的快速鏡頭。值得一讚的是,《Gravity》在3D語言上有新的探索:景深。占士金馬倫的3D呈現壯麗的畫面;李安的3D探索環境的廣度;徐克的3D實驗運鏡速度;Alfonso Cuarón的太空場景基本上就是李安所實驗過的利用環境的廣度,突顯宇宙的深度。另一方面因為3D畫面前後有距離感,導演嘗試將景深放入3D語言,別有一番味道,雖不及當年李安的震撼,但亦欣賞導演的勇氣,出來的效果非常好。這樣能不能說在運用景深時3D語言比2D更有可塑性?暫時筆者呈觀望態度,但前景似乎不錯,表面來看,3D的深度表現的確很適合景深的運用。

       構圖上,剛才所說的極簡主義構圖有很多,在此不多說,但有一幕非常值得一提,就是Sandra Bullock第一次進入太空艙的場景。那是一個定鏡頭,Sandra Bullock處於畫面中央位置,在漂浮狀態下她逐一脫下裝備。卸下一切後,她展開身體,深呼吸,然後屈膝貼向胸口,雙手抱腿。這是一個母親裏的胎兒的構圖。如果觀眾有留意背景,可以看到在Sandra Bullock肚臍位置後方有一條白色的氣管或是電線的物體,是臍帶的象徵。接著的畫面是Sandra Bullock遊走於太空站狹窄的通路,是陰道的象徵。筆者認為這個意象最基本的含義有三個:一‧從太空存活過來,她感到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就像人重新回到母體一樣,艙內的白色與太空的黑色有一種強烈的對比。二‧連結劇情裏Sandra Bullock死去的孩子,暗示了她的思念和孩子的死給她帶來的脆弱特質;三‧呼應片尾字幕「致母親」,這個主題其實隱含了在影片裏,是影片的潛台詞、導演給觀眾的小謎題。在「肧胎」意象出現之前,其實還有一個「精子」擊中「卵子」的意象。當George Clooney Sandra Bullock合作飛去國際太空站時,兩人用繩縛起像一條精蟲。其中有個構圖,背景的行星佔了畫面左邊的四分之三,精蟲從畫面右邊出來,進入行星的範圍,成為「受精」的意象。把這兩個意象與片尾的海底場景一起解讀,會發現《Gravity》就是在形象化地講述一個人誕生的過程。

此外筆者大膽猜測還有一個含義,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是否有解讀過度:導演的人本主義思想。這個場面發生在國際太空站,國際太空站的主要合作成員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俄國聯邦太空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太空局、歐洲太空總署。導演的胎兒構圖發生在國際太空站,暗含了一種國家合作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福祉的思想:國家合作為母親,人類為胎兒。這場景表達了導演的理想主義政治觀,與前面俄國衛星碎片的象徵截然不同。導演強調在現實環境下中美要合作對抗俄國,但另一方面又強調國家的政策要以人為本。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矛盾隱含在此影片裏,使得《Gravity》的可觀性極高。

鏡頭運用上,遊離的鏡頭在凝造太空的無重力感非常成功,某些鏡頭運用第一視點也不錯地呈現了太空的浩翰和荒涼。《Gravity》在類型上較像災難特技片多於災難驚悚片,《Gravity》的鏡頭不停移動,且移動速度不算慢,這種手法不太易捕捉角色感情,再加上太空站的爆炸場面與鏡頭運用產生無意的連結,使到驚悚氣氛不太強烈,但整體上還是能帶出主角的無助感。浩瀚的宇宙中間,穿著白色太空服的人顯得渺小無助。音樂使用方面則有點過量,氣勢太壯大,如能節制一點,則更能凝造太空的壓迫感。

無可否認,《Gravity》是近來難得的一齣佳作,表面看它是一套氣氛到位的太空災難片,細心看它是導演對中美俄政治關係的探討,仔細分析會發現導演對母親的感情,感謝母親誕下自己的心意。《Gravity》絕對是非常豐富的文本。

Lorraine
 

2013年7月13日星期六

電影史話第四話(1919-1926)──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1916年,德國為對抗美國和法國電影,全面禁止外國片進口。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進行中,德國政府成立了UFA(Universum film Aktiengesellschaft)公司,開始了軍事宣傳片的拍攝。在表現主義出現之前,德國有兩種類型的電影,一種是史詩片,通常是模仿意大利的史詩的拍攝手法,另一種就是室內劇,是一種著重描寫心理的電影,特點是單一的場景和時間人物。一次世界大戰未期,獨立電影公司Decla想拍一齣與當時的電影風格非常不同的作品,1920年,《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1920)》誕生,標誌著表現主義電影的出現。
談起表現主義電影,就要先說它的起源。1912年,德國先鋒藝術雜誌《暴風》首次運用了「表現主義」一詞,大致的意思是用誇張的畫面表達畫家的心理狀態。換句話說,圖像隨著畫家的內心世界扭曲變型。表演主義畫派最為人所知的畫作應是孟克的《吶喊(1893)》,其他如馬克的《動物的命運(1913)》和基希納的《街上兩婦人(1914)》也是名作。雖然沒有人明確要求表現主義一定要表現畫家的恐懼和不安,但大部分的表現主義作品都往這方向發展。
不論怎樣,德國表現主義就是要透場景的扭曲讓觀眾產生不安感,呈現的世界都比較灰暗無光。表現主義的誕生也許歸因於兩個原因:一‧存在主義和尼采「狄奧尼索斯式(酒神)」的瘋狂藝術觀的影響,強調個人情緒的表達;二‧德國差勁的經濟。
《卡拉加利博士的小屋》呈現了一個精神病人的世界,整個故事都是虛幻的,劇情關於一個精神病患者,他告訴一個女人他有人想殺他,但到頭來只是腦海裏編造的故事而已,影片結尾醫生把他推進精神病人,表現了絕望的世界。這齣電影和後來的表現主義電影,間接反映德國社會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德國承受了《凡爾賽條約》的屈辱,魏瑪共和國民望極低,19181923年德國面臨通貨膨漲,馬克嚴重貨幣貶值,社會充滿了不滿、沮喪和憤怒;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即後來的納粹黨。德國的人民在屈辱中一方面希望逃離這個叫人窒息的地方,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一個偉大的新領導者帶領他們。法國人創造了一個名為「卡拉加利主義(Caligarisme)」的詞,基本上反映了戰敗德國的心理狀態,恐懼、逃避。這些都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比較偏向灰暗的原因。
1924年,德國進入經濟相對較穩定的時期,直到1929世界經濟大蕭條。趁著這個機會,美國荷里活進攻德國電影,他們的計劃甚至包括購買德國電影院。德國政府為了挽救德國電影,規定電影公司每發行一片非德國影片就必須另外制作一部德語片,這種德國影片被稱為「配額影片」。某程度上,這挽救了德國電影,但沒有挽救德國平民的逃避主義心態。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各國對德國仍心有餘悸,導致德國始終抬不起頭來,恐懼和逃避的意識仍然紮根於民眾的心底。1927的《大都會》正反映當時歐洲各國對德國的警戒,他們把《大都會》的成功視為德國恢復國力的象徵。這種對德國的警戒間接地使德國人更想反抗,德國人在二戰前都在逃避和反抗的搖擺前搖來搖去。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有三位導演是必須留意的:表演主義大師弗利茲朗(Fritz Lang) 出名的作品有《尼伯龍根之指環》、《大都會》、《M》,《大都會》是德國表現主義最高傑作,而《尼伯龍根之指環》則是弗利茲朗改編德國民間史詩;移動攝影大師茂瑙(F. W. Murnau),最出名的作品有《吸血鬼》、《最卑賤的人》、《日出》,當年《吸血鬼》為恐怖片下了新的定義,是在茂瑙的作品中必看之作,2000年電影《我和殭屍有份合約(Shadow of the vampire)》就是給《吸血鬼》開了一個玩笑,說當年片中的吸血鬼其實是真的吸血鬼;嚴肅的喜劇大師劉別謙(Ernst Lubitsch) 最出名的作品有《杜巴里夫人》、《詛咒之眼》。
日耳曼民族是天生的戰士,古代日耳曼民族崇尚武力而且好戰,戰敗的經濟沒有改變他們的本性,而沒有人能夠壓迫一隻為正在掙扎求存的老虎。所以,希特勒誕生了。德國表現主義的沒落源於希特拉的崛起,當德國的國力回復,希特拉視表現主義為懦夫的藝術,從此表現主義便消失。但是,它對電影史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2030年代很多德國的導演飄洋過海到荷里活工作,包括佛利茲朗和茂瑙。後來的美國黑色電影,也能看出受到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
Lor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