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ired by ture events」,美國電影加上真實事件改編,故事講述一位快餐店女店員被假冒警察的男人控告偷竊,男人要求其他快餐店職員協助搜身,導致性侵犯案的發生。本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假冒的男人如何全程以電話對話控制全快餐店職員,捉緊所有人的心理弱點。快餐店店長要打理快餐店,只想盡快了事;年青人避免扯上麻煩,盡量不介入事件;高級職員明知事件有蹊蹺,但下意識沒有反抗強權,直到街邊一個閒雜人等到來才解決事件。這是反映美國社會問題的驚悚片?
心理學電影更適合形容《快餐店陰質事件》。它的劇情,荒謬,但真實存在。對於電影劇本對真實事件的改編有幾多,難以證實,但影片中人們在權威之下做出違犯道德的事:裸檢、裸身跳躍、性虐待,觀影過後的人,難免會像電影裏的警官般問:「難道你沒有懷疑嗎?你怎樣這麼愚蠢?」我相信在觀影途中,也會有觀眾心裏問如此問題。
在評論本電影前,我想先引用一些事實: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權威、奉守與順從是此悲劇的始作俑者。社會學者Ester Reiter在《快餐業幕後(Making fast food: From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ryer)》一書指出,快餐店密集的生產線導致順從權威是快餐店店員必需的特質。在心理學上這叫做「情景力量」,意為周遭的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電影中的時間設定在最煩忙的時段,間接幫助了犯罪者實行計劃。
Philip Zimbardo所著《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對「情景力量」作出了詳細的解釋。本書作者做了一個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心理學實驗,証明了監獄的環境造就了獄警兇殘的個性。電影中的事件,本書亦論及過,給出了以下資料:同類事件發生在美國32個洲68家快餐館,受害人男女都有,情節之荒謬令人乍舌。
以下一段為從《路西法效應》裏正接引用的文字:
「全美國許多快餐連鎖店都曾經遇過「裸驗的騙局(Strip search scam)」。這個現象說明,服從於匿名但似乎十分有力的權威人士是多麼普遍的事。犯罪者的慣用伎倆是由一名男性打電話給一家餐館的副經理,他們餐館的雇員中有個小偷,因此需要他緊急配合調查。在對話中,這名男子會堅持被稱為「警官」。犯罪者早已搜集了該餐館作業方式的內部情報和只有工作人員才會知道的細節,知道如何用技巧的引導發問來套取想要的信息……騙子要求副經理,希望在他或他的下屬來接她前,先把這名女雇員單獨關在後面房間。這名女雇員於是被扣留下來,「警察先生」會用電話跟她對話,然後給她幾個選擇,要不就答應馬上由其他員工原地搜身,要不就是被帶到警察局由警察搜身……電話中的人接著會指示餐館副經理對女員工進行裸驗,連肛門和陰道也不放過……接下來的情節變得越來越不堪,原以為男員工只是負責在警察前往餐館的途中把女員工留住,誰知道詐騙者竟叫女學生自慰和幫這名男員工口交。在等待警察前來的過程中,這些性活動持續了數小時之久,而警察最後當然沒來。」
由此可見,電影中看似不合理的情節也不盡然不合理,但是,如何表達卻是一個問題。
導演以冷峻的鏡頭審視快餐店的環境,油膩和骯髒是提示,尤其是口交一幕鏡頭交替食物殘渣,暗示了服從背後的污穢。導演想把此片拍成驚悚片,但此片的驚悚程度頗低。劇情中段假冒警察的男人現身,形象設定像《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p)》的漢尼拔博士冷靜且滿懷詭計,身處毫宅運籌帷幄,但效果差強人意,到後來只像一個普通愛好惡作劇的變態佬,也表現不出他對這種惡趣味的愛好,驚悚程度大減。導演把驚悚的重任放置在這男人身上,可說是失敗。另一邊廂,在快餐店裏性侵犯之前鏡頭都是比較平靜的,直到性侵犯發生,鏡頭忽然凌厲,導演想把氣氛一直凝聚,直到最後爆發,這種處理其實不差,但驚悚效果始終差一點。
導演意圖從驚悚片的角度拍攝而非寫實主義配心理學,大概是票房考慮,但這不是說導演沒有野心,如影片的第一幕,飄揚的美國國旗在TURE EVENTS字樣後飄揚,可看到導演想暗諷美國的快餐店文化,再加上垃圾食物文化(Fast food)產生的肥胖隱喻了文明的肥胖愚鈍,不能不說有發展空間──探討事件背後的起因,可惜在驚悚片的包裝下,只是蜻蜓點水。
在劇情上,電影有兩個做得不太好的地方。第一,假冒警察的詐騙者太早出現。影片的頭半段觀眾只能從電話聽到他的聲音,中段發現原來是個變態的中年男人。他的露面並沒有對影片的劇情起任何作用,如果單純是為驚悚氣氛,不露面會是更好的選擇。也許導演是為了片尾拍攝警察拘捕他的一幕,但這不是必要的,因為電影的重點是男人如何引導快餐店的職員作出非法行為,而不是解構犯罪者。從畫面中我們可得知男人有一定的資產,似乎是成功人士,最後發現是地產經紀,但這一切都離題了。第二,後段的劇情有很多牽強的地方,性侵犯女主角的,是快餐店店主隨便找來的男人,正確點是故事中是快餐店店主的情人,但在故事中,假冒警察的男人一直對快餐店的職員洗腦,反而做出侵犯行為的是一個剛進來的男人,這說不通。
評論這電影的劇情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評論者會以為自己身處在那個處景,不會做相同的事,即使那是如此荒謬愚蠢,所以對劇情中的某程度的硬傷,如假冒的警察明顯不合常理的辦案手法,反而成為爭論點。演員方面,快餐店店主Ann Dowd演得不俗,表現得出懷疑與相信之間的掙扎,但最後仍然依照犯罪者的路走的悲劇。整體而言,此電影還是值得一看。
儘管驚悚效果不足,此片的話題性仍然很強,並傳達了心理學上一個重要訊息。1963年,社會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在《艾希曼受審於耶路撒冷:關於邪惡的平庸性的一份報告》得出的報告指,那些與大多數人沒有甚麼分別的人,更容易做出極端邪惡的行為。這正是「邪惡的平庸性」。電影中的角色每個人都如此平庸,或許他們心裏只想做好一份工,只想按指令辦事,沒有想太多。但純粹依靠話題撐起電影就不是導演的功力範圍了。我認為片尾訪問快餐店店長為何服從電話裏的人的命令才是本片的點睛部份,快餐店店主的自辯恰到好處把平凡人的弱點表露無遺,遺憾的是太短了。我強烈建議看過本片的人閱讀《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或計你會對本片有更多的認識。
Lorraine
Lorrain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