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舞吧》的故事簡單,在智利的小鎮Tocopilla,猶太裔的Jodorowsky一家開了間小商店。父親Jamie是一位相當嚴厲的父親,刻意要表現自己堅強的一面;母親Sara是一位從俄羅斯到智利的女歌唱家。為了使孩子Alejandro堅強,Jamie要他學習抵抗痛楚,例如拔牙時不用麻醉藥。Jamie原本信奉史太林主義,因刺殺獨裁總統失敗,輾轉投進了各種意識形態:獨裁主義、基督教、美國自由主義、中國共產主義、納粹主義,但最後還是無法証明自己的勇敢,只好拖著殘驅回家,並與家人一起離開Tocopilla。
嚴格來說,這是一套非常私人的電影,是Alejandro Jodorowsky渴望重演兒時生活的影片,當中飾演Jamie的就是Alejandro Jodorowsky的兒子Brontis Jodorowsky,影片中有幾個制作人員的姓氏也是Jodorowsky。經歷過23年的失意,導演開始看開人生,影片相對以前溫和了不少。經歷過《凡多與麗絲》對真愛的諷刺、《Holy mountain》的反宗教,《El topo》對正義的討論,在《現實舞吧》,導演回望過去,想尋回自己的根,也因此《現實舞吧》不再反宗斆,甚至在某程度上接受自己身為猶太人的身份。
無可否認,此片描述並不是Alejandro
Jodorowsky真正的兒時生活,例如母親Sara在現實裡其實很討厭Alejandro Jodorowsky,她稱他的誔生是因為父親強姦了她。可是,在影片裡,Sara卻是一個非常有母愛、非常支持丈夫的女人。Sara的巨大胸脯,暗示了她作為母親的稱職。也許是Alejandro Jodorowsky小時候得不到母愛,他希望在影片裡得到補償。其實,早在1989年的《聖血》,導演已經處理過「母親」這個題材。在《聖血》裡,主角幻想了一個假的母親,並在幻象裡生活,後來才知道原來母親在很久以前已經死去。
從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Alejandro Jodorowsky對父親的尊敬,而事實上他的人生也像他的父親般尋尋覓覓。在Alejandro Jodorowsky的電影裡,有兩個常見的主題:「追尋」和「救贖」,貫穿了他的所有作品。作為猶太人,Jodorowsky一家從來沒有融入當地社會,一直被視為異鄉人,這就是為甚麼在Alejandro Jodorowsky的影片裡充滿畸型人。Alejandro Jodorowsky的一生是矛盾的,他對宗教有懷疑,也研究神祕學和哲學;他是符號學的專家,尤以《Holy mountain》最為明顯。即使在《現實舞吧》,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符號,如一開頭有位老人叫Alejandro不要把石子扔進海裡,否則會引發海嘯,殺死魚兒。那位老人的名字是Queen of cups(他的手上拿著聖杯),Queen of cups是其中一張塔羅牌。
影片的象徵符號非常之多,結構看似零碎其實環環相扣,如Alejandro 的長髮其實象徵耶穌,被父親剪掉長髮就是父親想洗去他猶太身份的象徵,但有趣的是,在一次共產主義的會議,Jamie說了句「哈利路亞」,故事後段他的頭髮也長了,變成耶穌的模樣;我們又看到在共產主義會議上,有一位的髮型和眼鏡根本就是John Lennon風格,後段John Lennon刺殺獨裁總統失敗,影射了John Lennon被狂人刺殺事件;在影片人們總愛帶著面具,象徵群眾被某種意識形態洗腦;各國文化遍佈整個Tocopilla,甚至出現日本浮世繪、美國越戰傷兵,暗示了導演對智識的渴望和迷茫的心態。導演也用滑稽的手法表現各種主義的荒謬,如納粹的坦克是在貨車上塗油漆偽裝而成的,貨車上更放著一輛福特汽車;基督教對神的感恩極為瘋狂,雖然大家相親相愛,但卻有點不自然,像被洗腦了。因此,我們可以說,Alejandro Jodorowsky的人生充滿自我懷疑。
最後,我們談一談影片的開頭Alejandro Jodorowsky對錢的藐視。那一段其實與整套電影的關係不算太大,但反映了導演個人對資本主義的看法。他極度討厭美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他在1990年的《The rainbow thief》就是因為受到製片商制肘而失敗,更不用提他的《Dune》被導演David Lynch攪到亂七八糟。《The rainbow thief》後,Alejandro Jodorowsky 23年沒有拍電影。他曾經像一名小丑,用荒誕的手法對抗資本主義,但失敗了(Alejandro Jodorowsky兒時曾當過職業小丑),但2013的《現實舞吧》,証明了Alejandro Jodorowsky對藝術的熱愛和生命的熱誠,實在值得影迷為他致敬。
Lorrain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