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電影史話第三話(1908-1927)──古典荷里活

        愛迪生發明電影時,並沒有當它為世界第八藝術,直到後來發現電影的商機時,才驚覺忽視了面前的金蛋。不得不說的是,早期幫助發展電影藝術的人很少把電影當作藝術,更多的是把它們當作商品。1908年,愛迪生公司與放映機公司(Biograpgh)合組公司,成立了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 MPPC)。它們壟斷了電影的專利權,以授權其他公司拍電影的方式從中獲利,也嘗試操控膠片的生產和儲存。那段時期,無數的獨立電影公司成立,對MPPC不屑一顧,不理會版權的問題發行電影;它們也嘗試發明自己的放映機,企圖擺脫MPPC的壟斷。後來,獨立公司數量太多,情況非MPPC所能控制,1917年,法庭裁定了MPPC的壟斷行為,獨立公司獲得了勝利,遍地開花。

1910-1920期間,很多獨立電影公司搬到荷里活,因為當地風景優美,非常適合拍攝電影,相對其他地方,在荷里活拍電影需要投資的金錢相對較少,現在大部分街知巷聞的電影大厰都是當時成立的,如派拉蒙(Paramount),米高梅(MGM),霍士(Fox),華納(Warner Bros),環球(Universal)等。古典荷里活就在此基礎上發展,它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流水線式作業;二荷里活經典敍事、三明星制度、四類型電影。

就如電影史話第二話裏所說,敍事電影在1903-1915開始發展,古典荷里活在此期間發展出一種叫「連續性剪接(Continuity Editing)」的技巧,重點是在敍事過程中隱藏剪接的痕跡。在電影發展早期,電影大部分都是一個鏡頭,後來才漸漸發展出多鏡頭。連續性剪接希望觀眾在欣賞故事途中不被奇怪的剪接位打擾,從而創造一個更真實的故事。這個理念到了二十一世紀還在荷里活流行著。這種拍攝手法尤其適合商業電影──商業電影的受眾通常只想放鬆心情看電影,不想有人不停告訴他電影是虛假的,觀眾亦能借機會逃避現實世界。連續性剪接從敍事的角度看可以說是「隱性敍事」──則不要讓受眾感受到敍事方式,把注意力放重在敍事內容上。

明星制度和類型電影則與流水線式作業有相當的關係。1896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製造了第一輪汽車,從此流水線式作業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代表物之一。福特汽車那種驚人的分工作業也被荷里活吸納過來。這解釋了為甚麼類型電影和明星制度的誕生──把電影的各部份分門別類,方便於量產。此外,各大電影商的老板大部分都是來至東歐和沙俄的猶太裔移民,猶太人最厲害的才能就是商業買賣。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當人們看一部電影,會把一部電影的成就歸於導演,但在古典荷里活時期,製作人才是一齣電影最有話事權的人,導演只是為類型電影服務。這種流水線式的製作難免使電影與個人藝術愈來愈遠。如果細看早期的電影製片商和明星,會發覺很容易用一兩句話就能表達出該片商或明星的特色,如環球專拍恐怖片、華納專拍警匪片;希治閣擅長拍恐怖片、差利卓別靈是笑匠、John Wanye是硬漢。

那時候的電影,像超級市場陳列的貨品一樣,你去到麵食部就能買到麵食,去到飲料部就能買到汽水;麵食部又分出前一丁和福字麵,你絕對會找到你需要的東西。所以,當你看到廣告牌寫著差利卓別靈,那一定不是西部片。有人曾說過電影不是藝術,因為它不是個人的創作。這段文字是否正確見人見智,但在強大的流水線式作業下導演們必定對此深同感受;筆者不想在此討論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論,不過巴特有句話挺適合反思古典荷里活。他說大眾文化是一部呈現慾望的機器,它告訴你,這就是你最需要、最愛的東西,並強迫觀眾認同那就是他們潛意識。這句話即使到了現今還是很有啓發性。

明星制度的誕生有一段頗有趣的故事,話說美國獨立公司(IMP)的老板卡爾洛美爾要想辨法抵抗愛迪生公司的壓迫,使計散佈公司旗下一名女星意外死亡的消息,後卻稱是競爭對手捏造的訊息,為澄清事情的真相,受害女明星將會在中央車站露面解釋事件。當女星在公眾地方露面,群眾就熱情起來。就是因此起事件,明星制度正式誕生。

類型電影方面,大致可分為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警匪片、恐怖片、浪漫片、戰爭片、史詩片,因為流水線式作業,每種類型都有自己一套說故事的方法,不論在人設或故事轉折甚至大結局都需要依從規矩製作人才會首肯。荷里活的電影在本地或外地都有相當的票房,但也不乏抵抗荷里活模式的電影人,這些電影人包括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導演和演員,如德國的劉別謙(Ernst Lubitsch)、法國的雷內克萊爾(René Clair)和俄國的鮑里斯巴內特(Boris Barnet)

儘管1917年法庭裁定了MPPC的壟斷行為,但獨立片商很快又遇到另一難題。從電影的業務架構來看,1905年的五分錢電影院(Nickelodeon)──名字源於票價──基本上是由小店舖改裝而成,當時電影院還沒有很普遍,直到《火車大劫案 /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上映,使許多舞台劇的劇院逐漸改裝成電影院,舞台劇和電影在電影誕生早期還互相影響,但歷史還是淘汰了舞台劇,電影成為了更流行的娛樂方式。

這種情況一直演進到20年代,大規模的電影院建造才正式開始。後來,電影業界形成了一種叫垂直控制(Vertical control)的模式。各大電影商的老闆,知道單憑製作好電影不能壟斷市場,更好的方法是掌控銀幕控制權,於是,電影大公司透過銀行界和商業界的匯資踏足電影院業務。在1948年聯邦法院立法前,垂直控制被視為合法,當時有三大巨頭完全襲斷了影院──派拉蒙、第一國家電影公司(First National)和洛夫公司,獨立電影商叫苦連天。

1927年,古典荷里活時代結束,進入荷里活全盛時期,皆因《爵士歌手 / The jazz singer (1927)》的到來,它,就是第一齣有聲電影。

Lorrain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