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ity》故事簡單,George Clooney和 Sandra Bullock在美國太空站執行任務,過程中被俄國的衛星碎片擊中,漂流於太空。絕望中,兩人想方設法回地球,最後只有Sandra Bullock存活。《Gravity》在故事上可說的不多,都是套路,反而拍攝技巧和政治意識卻值得一談。


《Gravity》在構圖上有巧妙的思維,它靈活地運用太空的黑色作背景,大量使用極簡主義構圖,靠景深交代故事,光暗呈現出來的絕望恰到好處。
自從李安的《少年PI奇幻之旅》開創了3D電影語言,電影界非常希望探索3D電影的更多可能性,如香港的徐克就嘗試以3D拍攝武俠片的快速鏡頭。值得一讚的是,《Gravity》在3D語言上有新的探索:景深。占士金馬倫的3D呈現壯麗的畫面;李安的3D探索環境的廣度;徐克的3D實驗運鏡速度;Alfonso Cuarón的太空場景基本上就是李安所實驗過的利用環境的廣度,突顯宇宙的深度。另一方面因為3D畫面前後有距離感,導演嘗試將景深放入3D語言,別有一番味道,雖不及當年李安的震撼,但亦欣賞導演的勇氣,出來的效果非常好。這樣能不能說在運用景深時3D語言比2D更有可塑性?暫時筆者呈觀望態度,但前景似乎不錯,表面來看,3D的深度表現的確很適合景深的運用。

構圖上,剛才所說的極簡主義構圖有很多,在此不多說,但有一幕非常值得一提,就是Sandra Bullock第一次進入太空艙的場景。那是一個定鏡頭,Sandra Bullock處於畫面中央位置,在漂浮狀態下她逐一脫下裝備。卸下一切後,她展開身體,深呼吸,然後屈膝貼向胸口,雙手抱腿。這是一個母親裏的胎兒的構圖。如果觀眾有留意背景,可以看到在Sandra Bullock肚臍位置後方有一條白色的氣管或是電線的物體,是臍帶的象徵。接著的畫面是Sandra Bullock遊走於太空站狹窄的通路,是陰道的象徵。筆者認為這個意象最基本的含義有三個:一‧從太空存活過來,她感到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就像人重新回到母體一樣,艙內的白色與太空的黑色有一種強烈的對比。二‧連結劇情裏Sandra Bullock死去的孩子,暗示了她的思念和孩子的死給她帶來的脆弱特質;三‧呼應片尾字幕「致母親」,這個主題其實隱含了在影片裏,是影片的潛台詞、導演給觀眾的小謎題。在「肧胎」意象出現之前,其實還有一個「精子」擊中「卵子」的意象。當George Clooney和 Sandra Bullock合作飛去國際太空站時,兩人用繩縛起像一條精蟲。其中有個構圖,背景的行星佔了畫面左邊的四分之三,精蟲從畫面右邊出來,進入行星的範圍,成為「受精」的意象。把這兩個意象與片尾的海底場景一起解讀,會發現《Gravity》就是在形象化地講述一個人誕生的過程。
此外筆者大膽猜測還有一個含義,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是否有解讀過度:導演的人本主義思想。這個場面發生在國際太空站,國際太空站的主要合作成員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俄國聯邦太空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太空局、歐洲太空總署。導演的胎兒構圖發生在國際太空站,暗含了一種國家合作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福祉的思想:國家合作為母親,人類為胎兒。這場景表達了導演的理想主義政治觀,與前面俄國衛星碎片的象徵截然不同。導演強調在現實環境下中美要合作對抗俄國,但另一方面又強調國家的政策要以人為本。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矛盾隱含在此影片裏,使得《Gravity》的可觀性極高。
鏡頭運用上,遊離的鏡頭在凝造太空的無重力感非常成功,某些鏡頭運用第一視點也不錯地呈現了太空的浩翰和荒涼。《Gravity》在類型上較像災難特技片多於災難驚悚片,《Gravity》的鏡頭不停移動,且移動速度不算慢,這種手法不太易捕捉角色感情,再加上太空站的爆炸場面與鏡頭運用產生無意的連結,使到驚悚氣氛不太強烈,但整體上還是能帶出主角的無助感。浩瀚的宇宙中間,穿著白色太空服的人顯得渺小無助。音樂使用方面則有點過量,氣勢太壯大,如能節制一點,則更能凝造太空的壓迫感。
無可否認,《Gravity》是近來難得的一齣佳作,表面看它是一套氣氛到位的太空災難片,細心看它是導演對中美俄政治關係的探討,仔細分析會發現導演對母親的感情,感謝母親誕下自己的心意。《Gravity》絕對是非常豐富的文本。
Lorrain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